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近几年医药行业整体分化显著,所以我的策略一直是精选个股。”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涛如是说。
李涛拥有上海交通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他从事证券基金行业11年,曾就职于光大保德信基金、汇添富基金、国金证券、上海致君资产管理、上海希瓦私募基金等机构。
在投资策略上,李涛强调深度研究、坚持投资理念和及时纠错的重要性。他的目标是追求绝对收益,但这并非低估值策略,而是慎重优选具有长期价值和增长潜力的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在评估不同细分赛道时,李涛重点考虑渗透率,在精选个股时,他更看重标的公司管理层的能力。李涛认为,当下的医药行业发展分化显著,挖掘优秀的个股才是决胜的关键。
深度研究
始终是工作核心
证券时报记者:医学背景对你从事医药投资有哪些加成作用?
李涛:我相信自己的医学背景对做医药投资大有裨益。首先,我的专业优势体现在对医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深刻理解上。在职业生涯初期,医学基础知识在理解药理学和预测药物效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在生物治疗和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我的专业背景使我不仅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技术路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对行业趋势进行预判。
此外,我与许多在医疗行业工作的同学保持着密切交流,他们对临床趋势的见解为我提供了重要观察,这些人脉资源对我做投资也有加成。
证券时报记者:你认为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李涛:首先,深度研究始终是我工作的核心。投资的本质上是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涉及到对投资对象的深刻理解,包括其本质、行业发展趋势、商业模式以及公司在其细分行业中的成长逻辑。
其次是坚持,这包括对自己投资理念的坚持,以及对选择的投资标的逻辑的持续信任。当然,这也意味着对这些公司进行持续和细致地跟踪,如果发现实际情况与初步预判有偏差,就需要客观地评估偏差原因。
最后,对错误的认识和纠正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投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并及时做出调整。我们需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据此调整投资观点。
证券时报记者:你是一位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基金经理,为什么?
李涛:我的投资风格确实更加偏向于追求绝对收益,但这与买入低估值股票的观念完全不同,我的目标是要让客户赚到钱。
在投资决策时,我会考虑长期的视角。即使某些公司在静态估值上看起来并不便宜,如果我认为它们有良好的市值增长空间,我仍然会选择投资。相反,即使某些公司的股价看起来很便宜,但如果我认为它们所在行业的前景不佳,我就不会考虑投资。因此,我的投资决策更多是基于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增长潜力。选股时看重
公司管理层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你是怎么跟踪不同细分赛道景气度的,具体看哪些指标?
李涛:我认为,首先要考虑需求分析,特别是与渗透率相关的需求。渗透率是评估一个产品或服务在目标人群中的使用程度,它是判断未来市场潜力的重要指标。
其次,了解一个产品的发展阶段也很关键,包括技术进步对产品成本的影响以及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例如,一些技术虽然先进,但如果定价过高,其市场应用就会受限。因此,判断产品是否处于成熟阶段,以及是否准备好进行大规模应用是重要的。例如,十几年前的单抗产品成本很高,但随着技术改进和成本降低,这些产品变得更加普及,市场增长迅速。
除此之外,还需要预判行业的发展趋势,即特定人群对某种产品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例如,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病,可能随着人口老龄化需求增加;与儿童相关的疾病,由于出生率下降,未来可能需求减少。我们还要考虑疫苗和免疫系统建设对传染病治疗药物需求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关注那些与生活质量改善相关的子行业,如医疗美容等,这些领域的发展与整体经济水平密切相关。
证券时报记者:在研究公司时,你更看重哪些因素?
李涛:关于投资选择的标准,首先是观察所选公司所在细分领域的景气度,其次要看商业模式和竞争壁垒。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管理层的能力。投资时,需要评估管理团队的优秀程度和可靠性,这通常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在财务方面,我会重点关注毛利率和人均效率等关键指标,这些可以反映公司的业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选择公司时,我不仅考虑业务能力,也考虑其管理和销售团队的效率和动力。一个理想的团队应该高效、有动力,且激励机制合理,通过比较相似企业的人均收入水平,我们可以评估一家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的目标是选择那些在良好细分领域拥有强大团队的公司,这样的公司通常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确定性。
医药行业分化显著
证券时报记者:请分享一下你选择医药子赛道的逻辑。
李涛:在选择投资的子赛道时,我特别关注几个领域。首先是中医药领域,主要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中医药产品的长生命周期。无论是创新中药还是传统中药,品牌效应和专利壁垒都是显著的。其次,我也关注出海板块,特别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企业的出海。尽管国际化扩张存在挑战,但已有企业成功地开拓了海外市场,这为行业树立了榜样。第三,我重点关注与消费相关的医药产品,如OTC(非处方药)。这些产品由于与医保关系较小,受政策影响较少,具有自主定价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有提价空间。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密切关注新技术方向的发展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往往能解决此前未能解决的问题,为行业创造新的需求和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你对近期医药板块的波动怎么看?
李涛:近几年,医药行业的增长机会不像以前那么显著。因此,在过去几年中,我的主要策略一直是精选个股,特别是那些所在细分领域景气度高、增长潜力大且面临较小政策风险的公司。尽管行业整体增速可能不会太高,但我相信通过精选个股,仍有机会实现超额收益。
行业内部的分化现象在过去几年中尤为显著,好的公司与表现不佳的公司之间的差异极大,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股价上,也体现在医药基金的业绩上。我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价值,可以找到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