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7日,新华社和法新社同时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自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六十年一甲子。从1964年建交,到1997年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再到200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关系栉风沐雨,始终走在中国与西方大国合作的前列,既带动了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交往提供了良好借鉴。
回顾历史,中法关系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展望未来,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中法双方应当如何深入合作?
破冰之举
时间回到1963年10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授权时任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来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
之后,经过双方代表在瑞士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两国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在当时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核爆炸”。
中法建交后的最初两年间,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建交次月,中国艺术代表团就应邀访法,受到法国人民热烈欢迎。同年9月,首届法国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向中国展现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
1965年春,中国先后组织参加里昂博览会和巴黎博览会,向法国人民展现精美的中国艺术品。同年11月,法国又在中国举办了工业展览会,这对当时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技术封锁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副所长田德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法建交在当时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一,中法建交是西方世界与中国关系解冻的前奏。中法建交8年后,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美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访华,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法国“破冰”对此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二战结束后,东西方阵营的对抗态势相对明显,不夸张地说,中法建交改变了这种情况,也对中国的国际境遇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中法建交,不仅仅是某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改变,甚至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都是比较深远的。
其三,中法建交也凸显了当时西方阵营中的差异性。虽然许多国家不具备法国的“独立性”,但是中法建交仍然可以对其他国家产生一种示范作用,与新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
“法国不顾当时的国际压力和中国建交,可以说立场是十分坚定的。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到目前为止,法国在外交领域的独立性依旧相对较高。”田德文说。
风雨兼程
此后,由于两国国内复杂原因,中法关系一度受到损害。
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法关系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领导人和高级官员互访逐步频繁。
1971年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次,即《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法国投下赞成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支持。
1973年9月,时任总统蓬皮杜到访中国,这是法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华,也是西欧大国中第一位国家元首应邀访华。访问结束时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中法关系的发展符合两国利益,并且是对和平事业和改善国际关系的积极贡献。公报还表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法两国在技术、石油化工、航空、机械、电气工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1974年底,北京与巴黎之间开通航线,进一步密切了两国在各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1975年5月,当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法,其间同法国总统、总理就两国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商定以后两国外长将根据需要进行政治磋商,为后来逐步形成的战略对话机制打下基础。
2003年至2005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在两国展开,其间共举办各类活动7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被誉为“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创举”。通过中法互办文化年,两国人民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中法关系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7年,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中法关系一直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
2018年1月,马克龙首次访华,成为当年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元首;2019年,马克龙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法方积极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并公开表示不会追随美国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
2023年,中法交流疫后全面重启:4月,马克龙访华,中法双方发表联合声明,达成51条重要共识;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访法;7月,法国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访华。双方互动频繁、向好而行,开辟了广阔合作前景。
田德文向记者分析,马克龙对华友好,一方面是基于务实合作的需要。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工业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最大的成长中市场,中法合作符合国家利益的导向,有助于中法两国共同在一些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这些行动离不开中国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法国独特的政治文化来说,马克龙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戴高乐崇尚独立的政治风格。
双向奔赴
如果聚焦经贸领域,中法这60年的合作则经历了从“单向”到“双向”再到“三方”合作模式的演变历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以约20年为一个时间段,中法经济财金合作可按时序划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单向”型合作模式,即合作的初级阶段,主要以法方向中方“单向”输入技术和资本的模式,法国总体上是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方,中国总体上是资本和技术的输入方。
第二阶段属于“双向”型合作模式,即合作的中级阶段,双方的合作模式从原先的主要由法国向中国“单向”输出技术和资本的模式,发展成中法两国相互向对方输出资本和技术,同时接受对方资本和技术的输入。
第三阶段则是“三方”合作模式,即部分领域经历了初级阶段法国“单向”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技术,中国在学习和吸收之后很快创新,并反过来超过法国,进而法中双方与第三方,尤其是法国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在三方共同聚焦的产业领域加以合作。
田德文指出,中法关系进入务实的全面发展是在中国加入WTO(2001年)之后,双边贸易合作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
的确,法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在欧盟内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法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法货物贸易首次突破1000亿欧元大关,两国货物贸易总额从2021年的888.08亿欧元上升至2022年的1019.02亿欧元,增幅达14.74%;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法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20年的72.73亿美元扩大至2022年的100.98亿美元,增加了1.39倍。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法国已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波尔多的红酒、欧莱雅的化妆品、种类繁多的法国奶酪等优质法国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对此,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感受颇深。费博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企业之一,欧莱雅一直是中法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和推动者。目前,中国仍是欧莱雅集团的核心战略市场,是集团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在对华合作上,法国一向敢为人先、特立独行,敢于在工业、科技领域与中国开展深度的合作,不看别的国家的眼色。”田德文强调。
面向未来
Calvis Jean-Louis是跨国贸易公司East Asia Global的亚洲市场主管,他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消费者对品质尤为敏感,而法国一向致力于追求高标准,以其对工艺和细节的关注而闻名。这是法国产品备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原因。
这也是中法“双向奔赴”的真实写照。
在谈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时,费博瑞指出,“越来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政策创新,为全球创新成果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实现全球首发打开了大门,也给国际、国内品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为欧莱雅等在华企业带来了无限机遇。”
赵永升认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和购买能力是吸引法国生产厂商来华投资的主要动力。
“对法国这样刚刚超过6800万人口的中等国家而言,中国14多亿人口是法国的20.5倍,仅从人口数量来说就是一大吸引力。此外,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里快速提升,中产数量越来越多,这对法国来说也是一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赵永升指出,法国市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一个以中高端需求为主的市场、一个总体容纳性较高的市场,以及一个与时俱进的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法国市场还有诸多领域值得挖掘深耕。
赵永升认为,尽管中法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这些分歧主要由双方各自在产业和技术层面的优势差异所致,总体来说是同大于异。“在某些产业和领域,例如稀土、光伏和电动汽车等,法方认为‘严重依赖’中方;而在某些产业和领域,例如核能、工业设备、航天器和发射装置等,法方还是具有一定‘反向优势’的”。
因此,中法双方在未来多领域仍有合作空间。
田德文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区域间稳定以及更加辽阔的跨国贸易中,中法的对话机制将不断深入,更值得注意的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方还可以与法方在非洲进一步开展更加深入的第三方合作。
展望未来,中法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治理的议题上有着开阔的合作前景。费博瑞向记者表示,“2024年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标志着中法外交关系进入了新篇章,更意味着欧莱雅踏上了新征程。新篇章也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必须要应对的可持续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法国最好的东西带到中国,加强交流合作,以中国智慧启迪世界。”
费博瑞坚信,中法关系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通过全球经济的创新合作,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走上互利共赢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