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普惠金融绝不限于普惠信贷?滴灌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值得欣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1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
通过对2349份有效问卷的深入研究,《报告》发现,小微企业样本中有七成存在外部融资需求,首要目的是为了补充流动性资金,这与它们面临的现金流困境密切相关。
从融资渠道上看,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经验较多,其中传统商业银行是最主要融资渠道,互联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发挥重要补位价值;直接融资(股权投资)使用度偏低,科创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参与度相对较高。
间接融资上,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依然是小微企业面临的前三大融资困难。直接融资上,目前所有样本企业的股权融资比例相对较低,但初创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相对更大、认知度更高,有27%的成立时间在一年内的小微企业正在接触并计划引入股权投资,而且对于股权投资的认知度相对更高。
即便能够及时获得信贷资金,也有近三成的小微企业面临金融不健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体现在没办法收回应收账款,以及现金储备不足等日常经营和风险防范上的问题。而且,这些并不是简单靠提供信贷资金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信贷可得性并不是终点,小微企业的金融健康需要“信贷+”的支持。
《报告》还称,如果能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帮助小微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增强他们的预算约束以及开展一些投贷联动,同时增强他们的保险保障,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金融健康水平。
所谓“金融健康”,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用于衡量个人、家庭、企业在多大程度上顺畅地管理日常收支、稳健地应对财务冲击、周全地准备未来成长发展所需财务资源,并保持财务掌控力。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小微企业层次不同、周期不同、行业不同,银行贷款只能解决小微企业的部分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银行之外的渠道,比如股权、比如保险,甚至是混合融资的方法。
据其介绍,“混合融资”英文是blended finance,它通过运用政府等公共部门资金或慈善基金会、社会捐赠等慈善资金,撬动商业资本进入绿色能源、农业等可持续发展领域,产生可衡量的社会环境效益。
例如,四川的羌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比较特殊,有多大的市场也很难说,银行可能觉得风险太大,股权投资又说不懂这个领域。但金融支持四川的羌绣有很大的社会性价值,能够解决少数民族聚居区妇女的就业问题。如果能够引入混合融资,让公益性的资金进行兜底,同时撬动一部分的商业资本,就能让一些项目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另外,贝多广还就滴灌通所宣称的“非股非债”模式的发展前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滴灌通成功与否尚未可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未来可能有大发展,也可能会出问题。但滴灌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值得欣赏的,至少它从思路上跳出了传统的银行信贷,走向了资本市场。
贝多广认为,普惠金融绝不限于普惠信贷,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满足不同层级的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才是普惠金融的题中应有之义。